Published
- 17 min read
关于学习,和努力
注: 此片博文写于2018年9月12日,并发表于新浪微博,但因新浪微博关闭后不可见,故现在重新发布在个人博客内.
前言
其实上篇骑行游记,本来应该是8月份就发的,一直在草稿箱躺了一个多月,因为这一个多月一直在复习备考,所以没法静下心来写东西。实际上回头看看那游记,也还是有一些赶稿子的痕迹。那么接着想聊聊的,就是备考这段时间里面的一些思考了。
这个职称考试,要求是两年过三门,客观的来说难度不大,毕竟每年考试大纲下来都5月份了,到9月份考试也才短短四个月,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还能有一定的通过率,可见这考试是比较简单的。但同时这考试又有些难度,因为对于已经走出校园的成年人来说,不再像上学一样能够有一圈不高不矮象征性的围墙,帮着我们阻挡来自社会上的种种压力、眼光、言语、等等,这也让我们不再像学生年代一样,能够那么容易的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所以在这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要记住很多知识点并且通过考试,也还是有一些挑战的。去年过了的那一门,回头看看其实挺侥幸的,毕竟考完出来感觉都不是太好,核对完答案估分之后就觉得在及格线上下,而今年压力相比去年更大一些,一方面要备考两门,另一方面如果今年有任何一门没通过,那么去年的一门也就作废要重考了。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我就必须的保证今年的两门都要通过。于是乎,也就另外的做了一些关于“学习”的功课。
不惭愧的说,至少在初中之前,我都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性格好,爱好多,嘴还甜,谁见了不喜欢,现在想想我那时候的样子,至少对于现在四五岁到10来岁的孩子,也基本上是碾压状态。但就像《伤仲永》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就越来越小。到了高中,其实已经被各种学霸吊打碾压了,但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偏科严重,老师和家长也只会说“脑子好用,就是没用在点子上”。高考过后,成绩也并不怎么理想,上了大学毕了业,才慢慢知道学习、学历,和待遇究竟有多大的联系。这里拓展开说的话,还有两个分支,其一是眼睛“看”觉得学会了,和真正掌握了,究竟有多大差距;另一个就是努力的这个因,和将来各种待遇、工作、生活、种种的这个果之间,如果建立起密切的直观的联系,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这两点拓展开,我觉得每一方面我都可以写出来个一万多字,在这里暂且不表,我先就顺着“学习”的事儿说。
工作之后,其实就再没怎么认真学习去对付一个什么考试,始终觉得还有时间,觉得再过两年。转眼三十了,而立之年已经算是最后的期限了,还没在本行上有个像样的证,怎么能有底气跟别人说我干过会计。那么静下心来学习,在学生年的的种种过往,就不断浮现出来,不夸张的说,工作这几年,我划分为噩梦的梦,90%都发生在学生年代,而学生时代这十来年,在噩梦里几乎100%都集中在高中阶段,我认为这不是偶然。那么细细分析,高中时候委屈了三年,从实验班掉落到平行班,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固然很大,但这背后的道理,我认为也并不是说只归结到“不好好学习”、“玩游戏”这两件事上。假设现在有后悔药,让我倒回去再重读一边高中,我在没搞清楚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之前,我认为是不会有太大本质改变的。那么这里面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学习”的问题。
我对于”学习”的理解
先说结论: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如何引起好奇,如何引导兴趣,如何看书,如何做题,如何记忆,如何运用,这里面都是有道理的。而不是简单地归结到“努力”二字上。究竟要怎么努力?天天抱着书使劲儿读和背?天天抓着无数的题来做?剥夺一切放松和休息的时间,全身心用来“学习”吗?在我看来并不是。我也知道我需要努力,我也知道我想努力,那么我到底要怎么努力,我把力努到哪里去,这才是我真正想搞清楚的事情。我相信学习也是有天赋的,我相信有些人脑子的确好用,但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我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习”这门课本身就不及格。
按照现在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就是教材写出来,老师手里拿着有大纲,根据过往前辈的教学思路,做好自己的教案,然后来教授学生。而学生就更简单了,听课,做笔记,做作业,做卷子,看书,背书,背公式,无非就这些。这让我想起来,高二的时候,我身为化学课代表,有一次单元考试,我的化学考了39分,因此我两周的大课间都是在化学老师办公室度过的。但这有什么太大效果吗?没有。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为什么?我先来说说我的感受吧。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内容我都能听懂,都能很快的举一反三,道理我都懂,做题一看我也会,作业也没问题,一般都能很快搞定。但考试的时候,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内容,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广,很多知识点是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异,这时候我就混乱了,选择题感觉答案是A,但好像老师讲过A这个答案有个特殊情况的,也好像是C,但C也有个什么特殊情况和A比较像,经常就会有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说啦,那是因为知识点掌握的不牢靠。废话,我当然也知道,但就算让我把这两个知识点抄一百遍,还有剩下一千个知识点怎么办?我们不仅要能把知识记得牢,我们还要记得快。我们不仅要追求效果,我们还要追求效率。我们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原因有二:
1、知识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知识和知识点之间并没有建立联系,支离破碎,分崩离析。一到考试,感觉这一点老师也讲过,那个老师也讲过,细细一想,想不起来,记不清楚。
2、对于学习本身,没有一套思路和方法,不懂的分类记忆,不知道记忆的过程,只是靠兴趣在驱使,但并没有学习的理论去支持。
然后,我接触到了一种软件,叫做思维导图。在我看来这东西真的是能够拯救一大批人的。
和传统记笔记相比,笔记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来的,想起来了看一眼,写下来了就不好调整顺序,前后翻页,没法快速关键词查找。当然,这东西出现已经很久了,但真正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是得看用的人到底怎么用。
首先在学习之处,先搞清楚学科是干什么的,内容分几类,每一类都在研究什么。每一类下面有哪些分支,有哪些知识点,知识点当中包括哪些公式。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同点在哪。先建立一个整体思路,然后开始分项学习。
其次,学习的过程,是理解、识记、运用的过程,哪些东西是需要搞清原理的,哪些东西是这些原理推导出来的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哪些东西是基础知识需要死记硬背没有道理的。
再次,通过例题结合形象的讲解,将理解、识记、运用的过程付诸于实践,摸爬滚打的先走上一遭,搞清楚套路,摸清楚过程,让心里不慌。
最后,就是巩固,说白了就是刷题。学生时代的我是很鄙视刷题的,觉得都是书呆子,觉得都是高分低能的人才干的事儿。但实际上呢?我是在和人类的大脑抬杠,人类的记忆方式就是重复,搞不清这个道理,还像秦始皇一样的追求仙丹,那不是自寻死路还是什么。
所以在我看来,这就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这无论是作为自己学习,还是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候要首先搞清楚的事情。至于我对学习每一点的详细心得,以后慢慢补充,反正博客已开,有事没事儿我就会把想法记录下来了。
我对于”努力”的理解
接着我想说的,就是努力了。在确定了学习的方法和体系之后,剩下的就只剩努力了。这时候有些朋友会说,你说的学习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学不好,我心静不下来,看不进去书,光想玩,很多事情都会分散我的注意力。没错,其实就是没努力。而努力的方式方法,就是我上面写着的。有些人说,我说了半天还是和那些搞教育的人写书一样,都是些所有人都懂的道理,有什么用?那么我就想来说说,我自己认为从没人说过,至少我从没看到过,从没有人跟我说过的“道理”。
学习和努力,就好比是我在独库公路骑车,而且是630之前的骑行(这个梗可以先去看看我上一篇文章),你说没目标吧,也有,但很遥远;你说没努力吧,也在努力,但很迷茫。
学习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和努力结合起来。
把学习和努力结合起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为什么”我要学习,“为什么”我要努力,我tm累死累活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个啥的终极奥义问题给解决掉!
当然,此时此刻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学校,为了有份好工作,为了能够更有竞争力,为了将来能够有出息。但我想说,对于一个学生时代的我,“关我球事?!”你们有没有想过,父母在跟子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子女到底能不能清楚的知道,什么叫好学校,什么叫好工作?子女到底能不能体会到如果不努力学习,很可能会面对这个社会深深的恶意?
所以,把未来和现在,直接的联系在一起,把“如果努力了”的结果能够现在就拿到手上,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建立这种从“努力”这个因,到“有出息”这个果之间的直接联系,才是最需要智慧的。而这一种联系,不仅仅是看看电视电影,搞几次旅行,进行几次促膝长谈,就能建立的。换句话说,坎坷的经历、丰富的阅历、读的万卷书、行的万里路,他只是让你建立起这种联系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究竟要如何去建立联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而我也依然在摸索和思考,目前来说,我只是知道了这之间存在联系,但并没有形成一套可执行的体系。
“努力”的”内容”
最后想要说的是,关于“努力的内容”。
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也出现过非常焦虑的阶段,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努力的过程不会有结果。实际上这就是之前我说的,努力和学习之间建立的这种联系还不够稳固。更要命的是,我深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的存在。
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而是,那些人努力的内容,你连幻想都想不到。
这里简单描述下我看到的这篇文章。
说的是有位老师,下班回家去市场买水果,看到水果店老板的女儿在写作业,和老板寒暄几句得知,老板女儿学习成绩很不错,但老板认为没什么用,将来毕业上不上大学还不知道,就算大学毕业也还是得回家帮着干活儿。而一边的女儿,非常“努力”的写好每一个字,认真的做每一道题。老师心中有些无奈,回家的路上接到自己学生发来的信息,意思是让老师多给他留些作业,原因是因为这学生要去“亚马逊”,老师问,是去深圳亚马逊还是美国的亚马逊,答曰:秘鲁。目的是什么呢?做这些公益活动为了能刷刷简历,在为申请美国TOP10做准备。
可能故事对大家来说感觉比较遥远,那我就说个比较接地气的事儿。
初中时候,暑假结束开学了,当我为了新学期给自己加油打气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时候,有些同学父母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说还在外地没回来。我心里暗暗发笑,等你们回来休想超过我,你们太傻了,这么关键的时候还出去玩。
而事实呢?傻X的是我自己。人家在十来岁的时候就建立了对高等学府的认知,对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认知,哪怕只是模模糊糊的认知,哪怕只是大概知道努力学习会得到什么结果。
我呢?努力学习只是为了拿个全班前几名,放假休息的时候可以多玩几天游戏。
呵呵呵
结尾
有朋友说,我收尾太“利索”了,因为昨天下大雨,赶着回家,所以哈哈哈了~的确还是想收个尾的。还是用个调查故事来收尾吧。
很多父母、长辈其实都会说:孩子你好好学,只要你能考得上,什么清华北大、哈弗剑桥,我们砸锅卖铁也供你上。我相信这种话听过的人不在少数。殊不知,这种深造的条件,除了天赐良机和类似中奖的概率以外,都是需要至少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并且是一个长久的计划,并不是简单的好好学习,就能出国深造的。这种话说出来,反倒划清了责任:娃儿你好好学啊,不是我不供养你啊,你考不出去责任不在我啊。
曾经看过一个调查,就说是在国内高等学府里面针对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进行的统计,发现虽然高等学府里面也有家境贫寒的学生,但占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这一比例会随着大学排名的降低而降低。很多时候舆论惯用的伎俩就是“以偏概全”,以一个低概率事件说出来让我们感觉是较大概率事件。并且很多人还以此为论据与别人进行辩论。比如说最简单最常见的一句话“XX得好不如嫁得好”。真是如此吗?统计过吗?所以放在学习的这个事儿上,会有更多的父母,拿“偏远山区的XXX都能考上清华”来作为论据。我想说,你真的知道清华里面有多少山区出来的孩子吗?在我看来,这依旧是划清责任的做法: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与我无关,我只负责“供养”即可。诚然学习的确是自己的事儿,但这又回到了前文,在我学习的那个时候,我能否把学习,和我自己的未来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我怎么才能真的知道,学习真的是我自己的事儿?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是想说一个道理,那就是针对看文章的你和我,我们再继续学习的时候,可能需要怎么做,我想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提供一种思路;针对已为人父母的你,在教育的问题上还存在迷茫的时候,我也想通过我自己的视角来给出一些解释。更多地是想说,一个我们眼里的学霸,他一定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背后,也有极大概率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究竟是把钱花在孩子身上,上各种20年之后只能当做舞台上亮相的一个节目的“爱好”的兴趣班,还是花在自己身上,多看书,多思考。每天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沙发或者床上看电视刷手机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压力的其实不应该是别人家的父母还在看书学习,不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熬夜写作业,真正的压力应该来源于:我究竟能否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我究竟需要如何充实自己。
暂且先写这么多吧,下一篇文章我想写的是:眼界的影响力,和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