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 11 min read
从地缘到房价
注: 此片博文写于2021年3月5日,并发表于新浪微博,但因新浪微博关闭后不可见,故现在重新发布在个人博客内.
引言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关于房价和M2之间关系的文章,又让我重新对地缘和房价进行了思考。长久以来,我自己衡量一个区域房价高低的标准,就是参考在这个区域工作的月工资,如果月工资差不多是这个区域房价均价一平方的价格,那这里的房价就还算是正常。当然,现在回头看来,这是一个黑盒的结果,我也在不断的思考影响房价的因素,今天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截止日前我的一些思考。
房价包含了什么?
我认为房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房子本身的价值,包括开发商拿地的成本,施工方盖楼的成本等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为了把这房子从平地盖起来所必须花费的成本;另一部分,则应该是购买这所房子,所能享受到对应资源的价值。
关于第一部分那很好理解,在此不做赘述,我是想来说说这第二部分,资源的对价到底是什么。
资源的对价
说到资源对价,那不得不说说户籍。
根据《周礼》的记载,早在西周时候就已经有了专职管理户口的官吏。历史上,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起来的,土地是什么?在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土地就是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连山水都没有,那自然就没饭吃了。人们世世代代辛勤劳作和开垦,把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的“生地”变成了适宜种植粮食的“熟地”,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我一家老小几代人把这地开垦出来了,外乡人看到了当然眼红了,谁不想坐享其成呢。那如何把土地和开垦人的关系建立起来,让开垦者比较有安全感的继续开垦呢?户籍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到现在都是如此,农业户口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地。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依然有那么多人会守着家里的地,不愿意搬去城市,因为在重新做这种重大选的的时候,世代开垦的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这么大的沉没成本你让我不考虑?那不可能的。说到这,土地是一种资源,建立资源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户籍,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户籍也是包含着资源在里面的。
什么是资源?适宜耕作的良田、充沛的水源,这是很容易想到的。现今社会,更多的资源,不再简单的以传统的方式放在那里,更多的是以一种“使用权”的形式标上价格。
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交通条件、生活舒适度、商圈,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资源,想想为什么学区房那么贵,为什么有些医院挂号那么难,为什么医保不能跨区报销,你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了。
所以,资源的对价,很大一部分,被算到房价里去了。
近10年来房价对比
我说的房价对比,不是想拿出多么详实的数据来分析,而是让大家能够对自己熟悉的地方,循着时间去回忆,这十年来的房价是个什么情况。
说说石河子吧,20年前,我家房子好像是70多平方,总价7万多吧,即便我记得有偏差,但环顾下20年前别人家买房子的情况,偏差应该不大,那就差不多是1K/平方,这和当时的月收入作比较,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了。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将来工作了,一个月能有1K的收入,那生活简直太滋润了,我甚至还想过,换算到每天33块,似乎也不是无法达到的,想着想着就对未来有着无限地憧憬……
通货有膨胀,物价有上涨,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大多数城市的房价和当地的月工资之间,还是有着这种很容易对比的关联结果。为什么我想拿房价和工资作比较?因为在我看来,这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可以让我盘算着自己要打工多久,才能买一套属于自己房子的算法。换句话说,以前我一个月1K,买的是1K/平方的房子,现在我一个月10K,买的是10K/平的房子,先不管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如何,从工资收入和房价的角度来说,我和以前的人的买房压力应该是差不多的。
在一二十年前,我很少听到有人谈论房子和学区的关系,似乎那时候学校的教学质量差异没有多大?亦或是人们不觉得这种差异有很大?我觉得都有可能,建国都没多久,有学上都很不错了。同时,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在人们心中的价格,也并不是在某个时点人们突然觉醒了就开始蹭蹭往上涨,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慢慢增长的。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再来想想现在,我认为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还是较为合理的。我们认为房价贵,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拿包含了资源使用权的房子,和以前或是现在不包含这些资源的房子做对比。
地缘对资源发展和配置的影响
说到资源的发展,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生活这三方面,那这三方面的发展,又和什么有关呢?为什么不在沙漠里盖学校?为什么不在戈壁滩上修医院?这就是我接下来想谈的地缘。
地缘,就是地理缘由,地缘包含的因素非常多,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慢慢发展出地缘政治这一理论和专业了。在我看来,地缘对资源发展和配置的影响类型有两种:自然型和政策型,同时,无论哪一种类型,在分析的时候都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时效性。
自然型地缘的影响因素,我认为在超时空传送技术出现之前,都不会改变,甚至即便出现了超时空传送技术,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影响。这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活着就要生存,肯定是要寻找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不用过分担心冻死、热死、干旱等等自然因素带来的生存困难,作物容易生长,动植物种类多,那这样的地方就比较适宜早期人类生存。人类又是群居的,相互交流、走动,当然对交通也有一定的便利性要求,最好要地势平坦。再接着发展,要有贸易往来,要有运输条件,说到这里,就让我想比较一下成渝经济圈的这两座城市,重庆和成都。从人口数量和GDP情况来看,重庆都略高于成都,但根据我上面对自然型地缘影响因素的分析,先抛开政策型影响因素,按理来说成都应该更有优势一些,可能有哪个我没考虑到的因素呢?水运。有嘉陵江和长江两条江流过重庆,并且还在重庆汇集,紧接着我大致查阅了重庆区域水运的数据,发现水运载货量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可以想到,在现代交通发展起来之前,在重庆没有这么多座跨江大桥以前,人们的交通工具是船。包括现在,想要从重庆主城区到万州等长江下游地区,坐船甚至比开车还要快。
同样是地势崎岖,贵州也是山区,川西也是山区,为什么偏偏重庆发展起来了,这背后的缘由,应该不是谁随随便便画个圈就能改变的吧。说到这,也就要接着说说政策型地缘的影响了。
政策型地缘的影响,可以理解为人们比较主观的划出一个区域,给这个区域一些政策倾斜,鼓励在此区域发展。现在很多特区、开发区、税收园区等等,包括一些地区因为存在自然资源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都可以理解为政策型地缘产生的影响结果。
同时讨论政策型和自然型地缘的影响因素,那就必须要考虑时效性。我们可以简单的思考一下,从时间维度上来说,是自然型地缘对资源发展和配置的影响更长久,还是政策型地缘更长久?答案不用说,心里已经有了。即便是政策型,也还是要遵循必要的自然型地缘原则。这也就引申到我最后想说的话题: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
有一部电影叫做《银翼杀手2049》,类似题材的科幻电影其实挺多,即便是科幻,我认为里面有些场景设定还是很有讲究的。未来的人类,分工应该会更加细致,管理会更加科学,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各种资源集中采集,包括农业作物集中种植,就都会像电影里一样了。即便是现在,看看荷兰的农业情况,也足以让人惊叹。在不少人眼里,荷兰才是当之无愧的农业第一强国。因为,虽然其农产品出口额不敌美国而屈居全球第二,但其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1/24。并且,荷兰的纬度跟我国漠河相近,有着漫长难熬的冬天。无论从何种条件讲,都不太适合发展农业。但荷兰在几乎不补贴农业的情况下,成为欧盟最大的农产品和种子出口国。更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温室产品,荷兰的单位面积产量全球第一。比如,中国温室里的西红柿每平米产10-15公斤,荷兰能产70-80公斤。这种成绩的背后,就是荷兰农业的秘籍——人工环境技术。包括人工环境控制技术(温湿度控制,二氧化碳补充,全天候生长,精准化),分子生物学,人工生态圈(种植副产品饲养昆虫,畜禽鱼,养殖副产品制作有机肥),精准农业(无人机,机器人巡视,除草,施肥),节水技术,育种技术,大规模人道养殖技术,食品加工与处理技术等等。那么,除了农业,连带着幻想一下其他产业,也是大概率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居住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在高科技加持下交通便利性得以提高,城市发展中心化、区域化、功能化,这便是我认为的未来发展趋势。
说到最后,留下一个问题。在超时空传送技术出现以前,你认为是包邮地区发展的快,还是不包邮地区发展的快呢?如果心里早已有了答案,那当下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