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 16 min read

眼界的影响和教育的目的

img of 眼界的影响和教育的目的

注: 此片博文写于2018年9月19日,并发表于新浪微博,但因新浪微博关闭后不可见,故现在重新发布在个人博客内.

前言

话说,这期标题感觉有点大,我一个毛头小子,连孩子都没有却来谈这种“大问题”。那么就有必要先来说说,如何进行高效率的交流,其实很早以前在折腾电脑的时候,我学到了一个词,叫做“全双工”,与之对应的还有“半双工”。这个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语言来讲,人和人面对面交流一般都是半双工的,好比是你说我听,或者我说你听,但没法做到你我同时说话又同时在听(不过话说好多电影里歪果仁吵架就是全双工的)。我当时就在想,人和人的交流要是有一天能大脑直连就好了,我想的你就能完全知道了,而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述,你再进行理解。后来看到罗振宇以前还当60秒真男人时候的一期推送,原话记不得了,但道理我没忘,说的就是如何进行高效率的交流和沟通呢?那就是要避免四个类型:讲资格、讲动机、讲道德、讲责任。其实本质都一样,就是回避“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不管说得多热闹,交流都毫无意义。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没孩子有什么资格讨论教育问题啊?(讲资格),我这么跟你说可是为了你好啊!(讲动机),你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啊?(讲道德),哎这事儿可不归我管,我管不了(讲责任)。我觉得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都遇到过,实际上我觉得这都可以归结为逻辑混乱,因果没关联,所以讨论和交流也没什么实质意义。鉴于以上,那我应该“有资格”来谈论谈论眼界和教育了吧,哈哈~其实作为“被教育”的一份子,我也是有资格来说这些的,虽然不曾为人父母,但至少我也有作为子女的经历吧。

关于眼界的影响力

先说结论:我认为,眼界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进而影响选择。这个影响力,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这里从我自己的两个经历来讲,其实本质是没有太大差别的。第一个故事,来源于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同学,名叫滋歪。滋歪大学毕业后,去乡村支教了,毕业后的那几年,每逢过年我们都会在她家聚一聚,互相聊聊自己的经历,交换一些看法。滋歪是个非常有想法的姑娘,在支教的时候,学生应该是初中生,滋歪到学校不久就自己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发给学生们填写,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们的一个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拉进一些距离。这份问卷里面有很多项,大家的回答都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偏偏有一项出奇的一致,可以说99%的人都一样,问题是:你未来的理想/梦想是什么?答案是:服装设计师。说到这里,看文章的你闭上眼睛想10秒,为什么?

因为滋歪所在的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做纺织品代工的,张家做内衣,李家做裤子。他们从来都是“被安排”的,从来都是给什么样版做什么东西,在他们眼里最厉害的人,就是给他们安排任务的人,他们所了解到的最厉害的职业,就是服装设计师。故事讲到这还没完,滋歪的妈妈这时候说了句话:“你有什么好鄙视别人的,你小时候不也相当服装设计师吗?”这句话倒是不假,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经常去她们家,她们姐妹俩看的各种新潮服装的书,还会经常把我按照他们的想法打扮一下,并且还有照片留存下来了…但即便是那时候做出的这种选择,和这些上初中孩子做出的选择,依然是有本质区别的。区别在哪?区别就在于眼界。

我的梦想是当服装设计师,这个梦想是建立在我已经了解到有100种职业的基础之上的,我的确就想做这件事;而你的梦想也是当服装设计师,是因为你周围能了解到的10种职业里,只有这种职业最牛逼。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高考报志愿的日子,抱着一本报考指南,看着里面各种学科的分类,名字相似却不知道有什么差别,好在还有网络可以查个大概。大家不要觉得,我们现在通讯发达了,信息获取面广了,我们的信息不会闭塞的,真让你抱着报考指南,你真的能说出来里面几十种学科将来的就业方向吗?真正自己思考一下,现在让你重新回到高考报志愿,你会选什么专业?我可以这么说,即便工作了这么多年,我们即便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但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选择的依然是自己目前能了解到的这个范围内,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职业方向。所以当时,我对自己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根本不敢去嘲笑这些孩子的梦想,因为我知道当时的我都很心虚,如果当时再问我一次,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真不敢说,这个不敢,是对自己究竟对我们的世界了解多少的一种内心的胆怯,我是否真的了解这个社会,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也是从这之后,我在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已经不单单是抱着“长见识”的目的和态度,更多的应该是夹杂着思考,我了解到的这些,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我到底了解了几分之几。

第二个故事,是前阵子从日本回来,在和一些朋友聊我的所见所闻时候产生的一些感悟。关于日本的游记,本来是打算写个专题的,但我觉得我很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用批判主义来写,导致会有很多人觉得我“崇洋媚外”,写应该还是会写,不过就不打算公开了。回到正题,我接下来说的,就是关于和朋友之间聊的时候,我的这些感悟。在聊日本之行的时候,肯定会说到各种差异,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对比。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即便我看再多的纪录片,看再多的电影,看我朋友圈再多的朋友“从前方现场发回的报道”,和我真正自己去这个地方,完全是判若云泥。看照片,看电影,你只是看而已。而真正身临其境,是你能闻到、你能听见、你能尝到,真正的身临其境,是你能感受到刮来的风,你能摸得到落下的雨,更多的甚至是,你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假设,假如我生活在这个地方会怎样。这,才算是真正的去过。而不是一天到晚看着电视在那意淫。我不是在秀优越感,我对自己还是很有逼数的,和我所佩服的那些人相比,我其实就是个小渣渣,我只是想强调的是,我们只是通过看,和听说,而对一些地方、东西、职业等等,建立起的认知,是非常片面的。

聊天的过程中,我会有感慨,原来世界比我想的更大,原来世界比我想的更美,将来我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出去”。这时候会有朋友说,我们也挺好的啊,你看周围多好,生活多好,多安全,多幸福,你怎么就知道你孩子一定会喜欢外面的世界,你这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子女身上的做法就是不对!当时我都会做一些反驳,但总感觉味道不对,总感觉反驳不到点子上,后来我又做了很多深入的思考,算是想明白了。实际上我想把子女送出去,也不是说一定要让他们去国外生活,在国外扎根,而是想让他们在做出自己人生的选择时,脑子里能够对这个世界有着更多的认识。其次,这个好与不好,肯定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对比的双方,也只是我们所见得到的,那你怎么就能知道,你见得到的会比你没见到的好?你怎么就知道,你现在见到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当然这好像看着像是个博弈论,但我认为,当对比的样本数量足够多,做出的对比结果也就足够客观。就像第一个故事里说的,我想让我子女做出选择的时候,应该是他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之后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在仅有一个备选答案时候被迫的选择。

这也让我想起来我之前减肥时候的一句话,胖的时候,你以为你去买衣服的时候是在按着自己的喜好选所有的衣服。错了,实际上你是在那个“我能穿得上”的范围内做出很有限的选择。真的不想突破一下,把选择范围扩大点吗?

所以回到开头我所说的,“眼界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进而影响选择。”因为眼界不够开阔,导致我们做出的判断不够客观,我们的判断不够客观,进而导致我们做出的选择也非常有局限性,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做着不同的选择,那么在这么关键的问题上,可想而知眼界有多大的影响力。之前我和朋友聊天时候说过,我觉得我自己来说最无奈的事情,就是高考之后报志愿:在我对这个世界都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要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个无比重要的选择。而在将来想要去改变这个选择所付出的代价,往往又都是巨大的。所以这也引入到今天想说的第二个话题,那么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

之前也是看过谁写的文章,我其实对于谁说的什么话不太能记住,但我如果认同这个道理,那这道理我肯定是能记得住的。说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有三个:

  1. 了解人类社会运行的原理。
  2. 学会一些求生的技能。
  3. 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

对于这个观点,我无比的认同。为什么?因为这才是我认为一个人为了真正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而接受教育所应该学到的东西。第一,了解社会运行的原理,实际上就是学习道德,学习法律,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仅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也包括国外的种种思想。让我们知道应该怎么活。其次,学会一些求生的技能,那么作为一个个体,我必须要学会一些让我吃饱穿暖的生活技能,我要学语文数学等等基础的学科,要在知道“怎么活”的基础上,更进步的做到如何“活下去”。第三,在知道了怎么活,也知道如何活下去之后,寻找自己所热爱的事,然后为之投入精力。我上学时候就想过这问题,我表哥经常会说,我现在学的课文,是他当时上XX年纪才会学的,我知道知识被压缩了,因为人类这些年的知识量简直是爆炸式的增长,在学校上学的学科也是简单的分成了物化生政史地,当这所有的课程没法同时学的时候,又分了文理科。那会不会有一天,知识压缩到一个人一辈子也没法学得完这些课程的基础理论呢?现在很多父母会觉得,小学生做的题我都不会,我上学时候哪有这么难的题。没错,这更加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想。所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够事先找准自己热爱并且擅长的领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才是最理想的。

而我们目前绝大多数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即便嘴上不说,但实际表现出来的都一样,那就是:提升竞争力。孩子参加XX班,为的就是将来不被XX干掉,为的就是将来能够脱颖而出。我觉得这完全扭曲了教育,完全把教育功利化了。说到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在高一的第一学期,我还在实验班呢,我喜欢鼓捣计算机,我喜欢编些小程序,凑巧学校计算机老师说有个机器人比赛,如果拿奖了可以保送浙江大学。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也真的是,仅仅借着能够“保送浙大”的幌,去发展我那仅有的一点点爱好。为什么说是幌呢?因为真正去参加比赛的时候,我拿出手的机器人,和别人最终获奖的机器人,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东西,好比是我骑着自己徒手组装的自行车,和别人花了大价钱工厂为其量身定做的摩托车在比赛。因为人家是真的为“保送浙大”在努力,而我呢。说句题外话,那时候是2005年,我做的那东西,实际上就是现在扫地机器人的雏形。

当然,父母表面支持,心里也是打鼓的,当然,班主任嘴上支持,丑话也是说的出口的。一起参加的几个同学,最终迫于种种压力吧,只有我一个人完整的做完了这个项目,“携带”上另外两个吉祥物同学(因为一个小组应该是3个人),去乌鲁木齐参加了比赛。现在想想,那时候每天下了课在艺体楼借别人弹钢琴跳舞的大教室,鼓捣机器人的日子,真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一个人写程序,输出到机器人,看着在迷宫里跑,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调试,线断了自己焊,有故障了自己修。只可惜,这种“爱好”没有人能看得上,因为这爱好考不了高分,因为这爱好找不了工作。当然我不怪他们,我不怪我的父母,也不怪我的老师,因为我能理解,这也是他们在他们所了解到的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其实这也是我把“眼界”和“教育”放在一起写的原因,眼界是否开阔,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教育上是否能够做出明智和理想的选择。

结尾

最后想说的,影响教育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让教育的目的变味的原因,就是社会的环境,通俗来说,就是来自“他人的评价”。我说的道理你都明白,我说的道理你也都懂,但真正能否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一方面要看自己真的愿意花很大代价去做,去落实,另一方面,也是要看自己心里到底是否认同我今天说的这些。很多时候别人说我这个人很自大、自负,我甚至有时候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这种心理,但这也帮助我让我相信自己,也帮助我自己付出很多努力。马云不是说么,对于自大和自负的年轻人,是能看得见希望的,因为他们或许还能抓住那些不属于他们的机会,但那些毫无斗志心虚胆怯的人,连属于自己的机会都无法抓住。我也知道,凭借我一己之力是不足以扭转乾坤的,我也能够想象到,即便将来我有了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教育,并不是不能落实,而是让我的孩子在他们朋友眼里会变成一个“怪人”,也就是我所说的“他人的评价”所造成的影响,这对他带来的影响是我无法预知和不愿看到的。也许我最终会妥协,但我永远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真正做好“教育”这件事。那么将来,我为人父母了,或者说现在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尽自己所能去创造尽可能多的让孩子能够做出选择的备选答案。我之前说过,教育这件事,不仅仅是孩子的事儿,更多的应该是父母自己的事儿,父母的眼界开阔了,孩子的眼界才能开阔。

当然,我依然会在教育这件事上做出更多的思考,如果有新的想法也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讨论。

下一期内容,关于“完美”和“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