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 10 min read
时间影响信息的价值

前言
我们都知道,时间会影响信息的价值,比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早的知晓一些重大事件,更早的发布,抢占先机,意味着更高的收视率,更高的访问率,更多的利润。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因为更早的知道一些信息从而掌握主动权,哪怕是八卦,分享第一手信息也更让人觉得带感。
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在一些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晚公布、分享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或是影响力反而会越大?如果有,什么样的信息才符合这种假设?
儿时的回忆
小时候要是想要出去玩,要么得背着父母偷偷跑出去,在被发现之前要回到玩之前的状态。要么就得是满足一定条件,比如写完了作业,完成了一些练习等等。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候又会是另外一种类似的情况了,因为假期很长 ,作业很多,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这时候一般是以时间来衡量的,比如上午写作业,下午出去玩。又或是写多长时间作业,可以玩多长时间。其实我现在也能够理解,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对于多数家长来说,作业并不是作业本身巩固知识的练习,而是一个能够将儿童以一种正当理由约束起来,让家长得以有自己时间的好东西。所以,督促写作业也并不会去注重作业的质量和结果,而是简单的以时间来衡量,做了多长时间作业。当然家长也明白这里面的问题,那就是存在时间过去了,实际上没干什么正事儿,所以出去玩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明确客观标准,大部分情况都是依照家长的“感觉”来确定能不能出去玩,以及能玩多久。
那么我们来假设几种情况,都在周末双休的情况下。 情况一: 周五放学回家,因为第二天休息不需要交作业,所以当天晚上不想写作业就没写。第二天上午磨洋工,基本没写作业,下午写了1小时,时间混过去了。到了晚上吃了饭,想要出去玩,和父母申请的时候,大概率会被责怪:昨天就没写作业,今天还要出去玩?作业都要堆到最后一天吗?答曰:我今天早上就写作业了,下午也写了,我都写了一天了,我出去玩一会儿不行吗?这就是一种拉扯状态,而且大概率周天也不会允许出去玩多久。
情况二: 周五放学回家一样没写作业,周六上午确实写了一早上作业,认认真真写了一早上,然后和父母申请下午出去玩,仍然可能会被责怪:昨天没写作业,今天就写了上午“那么一会儿”,就要玩一下午?不行,只能玩2小时,然后回来接着写作业。大概率周天也仍然不会被允许玩多久。
情况三: 周五回家佯装写作业,实际没写,但是父母不知道,只是知道没出去玩。周六在家仍然没出去,可能磨洋工一整天,写了一些作业但没写完,周天上午又写了2小时,在这期间从未和父母提出要出去玩。等到这时候,你甚至可以根本不提你想出去玩的事儿,你只需要在你父母面前闲逛一阵,他们就会觉得你想出去玩了,并且也会觉得你确实可以出去玩,因为你确实一直都没提要出去玩的事情。
在这三种情况当中,在我看来作业到底写了多少,能不能写完,并不是我想要分析的重点。真正的重点是,“让家长感受到在写作业”这个条件,在多长时间的酝酿之后才被提出来,在提出要出去玩作为交换条件之前,时间长度是否会影响这个条件的权重。我认为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权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相同的时间跨度内(比如一个月),频繁的谈条件,写作业然后出去玩,和频率降低,玩的时间总和一致的情况下,后者哪怕是一样的写作业磨洋工,但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反对情绪会减轻很多。
这种现象很多时候也可以放在恋爱关系中得以体现。比如一方频繁的提出,自己是如何如何对待这份感情,对待对方,做了多少贡献等等,但这种做法反而会招致反感,甚至真实的付出也会被大打折扣甚至起到反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肯定能够意识到另外一种做法,那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都从未传递出和付出相关的信息和情感,可能得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几年,甚至十几年,可能还是在不经意间被别人提出来注意到了某个持续性的正向行为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更具影响力。
“为了给你这个惊喜,我三天三夜没睡觉,每时每刻都在做这件事,弄得我腰酸背痛,最终才做好了这个东西。你看,你喜欢吗?”
同样的信息,我们让它尘封30年。
“你还记得吗?三十年前,当时送给你了一个东西。那东西是当时几天没睡觉做完的,当时还发生了啥啥啥,我都顾及不了了,只为了完成这东西,不过还好,你还是喜欢的,也许并不喜欢?不过没关系了。”
感受一下,事情还是那个事情,表达也都是差不多的表达,影响力的差别在哪里?
在这些情境中,同样都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信息,越早传递,越适得其反,越晚传递,越具有影响力。甚至我们也知道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被埋藏一辈子,直至当事人离世才有可能公之于众,而这种信息的影响力更是巨大。
苦痛经历的记录
今年,我又在经历着人生当中的一些重大挑战,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每当我异常苦闷的时候,我却越来越觉得,我的任何分享和交流,哪怕是存在那种分享的趋势和欲望,都会让我感觉更加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不是这些困难本身带来的痛苦加重,而是一种自己能够感受到的潜在的“被嫌弃”。让我来尝试解释这种感觉,此时此刻,其实就已经有这种感觉了。
这些对我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经历都是一系列的,复杂的,动态的,不同因素,不同维度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对于一个非涉足其中的人来说,如果我想让对方完全了解我在经历什么,我就需要尽可能地描述这个复杂的经历,而这种复杂程度是无法被简化的,无法通过简单的总结概括成为一个简短的描述,做不到。如果真的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认为也根本不会对我产生那么强烈的负面影响,反倒是这些真正复杂的,让我这样已经能够很大程度上隔离情绪,过滤和消化负面影响的人都难以应付的事情,也更加难以简单的说出来。当这种时候,我说的越详细,我就越觉得这些事情被说出来的时候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或者就“像是”简单事情的堆叠,但我内心深刻的知道没有这么简单。当然,我可以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但我自己讲着讲着我自己都觉得累,不想说了。这种不想说,不是不想表达,而是不想进行一种传递,如果我只是给我自己说的话,我感觉好像还是挺愿意表达的。于是我拿起手机,架上支架,找了个没人的地方,自己给未来录视频。
上一次干这样的事情还是在2023年9月份,那会儿正在备考雅思,在做阅读练习的时候心情就像是过山车,有时候能够全对一篇很难的文章,但又马上能够对于一个简单的文章只对两三道题。在某个晚上,实在熬不住的我打开了摄像头,自己对着屏幕录了40多分钟。当我后来雅思通过了,像现在这样对于英语进一步的学习不再有巨大阻力和苦恼的时候,我还会回头看看那次的视频,我无法形容那种感觉,但确实让我会好受一些。这种好受更像是让我确信,我之前经历的那种煎熬是真实存在的,烈度是真实的,而不会因为我当下已经克服了那个困难,对于那个具体的事情不再苦恼,就对于之前自己的痛苦经历感觉“不那么痛苦了”。不,仍然痛苦,视频就是最好的佐证。这种好受就像是说,我克服的那个困难是个“真”困难,而不是我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假”困难。
也正是这种回顾让我觉得我的这些苦痛经历如果当作一种信息传递的时候,时间越长影响力越大,也越让我有一种成就感。我有时会想,如果有一天我躺在病床上或是摇椅上,要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回顾着我自己记录下来的这些苦痛经历,我会觉得这辈子挺丰富的,还是干了不少事情,没有虚度。
是红酒还是可乐?
当下痛苦经历的即时性分享,或是寻找安慰,显得是那么矫情。不如让其沉于地下,经过时间的洗礼再次挖出来回顾的时候,去感受那种特有的厚重感。
通过这两次“自说自话”的记录,我发现这可能对我来说是另一个途径的情绪释放,我确实可以用镜头记录下我自己一个人的所有真实情绪,我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心中所想,对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的评价,等等等等。
我也仍然记得那句话,那些曾让我痛苦不堪的事情,有一天我会笑着说出来。